导读
“苏超”彻底火了!
这段时间,被网友戏称为“十三太保争霸赛”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,正以“破圈”之势席卷全网。
虎扑App紧急新增“江苏联”频道,上线首日访问量破百万;赛事“德比系数”高得惊人,相关话题热度盖过“欧洲豪门”收官战;南京官方公众号甚至喊出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的口号,原地开启“赛博朋克式团建”……
有网友说,“给江苏发明足球联赛的,简直就是个天才”,还有网友评价这项赛事是“十块钱的门票,千万级的心跳”。
“苏超”成“顶流”的逻辑在哪?“现象级”赛事给了湖南什么启示?
线下观赛+线上造梗,“散装”江苏形散神不散
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,曾将体育比喻为“和平时代的战争”。
在“苏超”现场,主打的就是“没有黑幕,没有假球,没有人情世故,只有城市之间的荣誉与‘世仇’”。
这一点,首先从两个命名上就能窥见。
“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”的学名看上去端庄大气,“城市荣耀,绿茵争锋”的slogan却暗藏玄机。这八个字可谓是稳稳拿捏住了13市的命门,“不争一下都不是江苏人”。
各队的队名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,参赛城市叫什么,球队名字就叫什么,直白到有种分分钟就会“赤膊对阵”的架势。
“我不是为了看球,是为了争口气”,网友的戏言道出了共同的心声。
是啊,当体育比赛有了“城市荣誉战”的情感联结,就是路过的非球迷,高低都得吼上几嗓子“为家乡站台”。
再看球场上“火力全开”的体育精神。
13支队伍共有516名参赛球员,其中65%以上来自各行各业,包括教师、学生、快递员、程序员等。简直就是“全民参与,you can you up”。
也有人评价,业余赛事没有竞技水平。那球场上激烈的抢断、流畅的盘带、劲爆的破门,是假的吗?
想当年的贵州“村BA”,比赛规则佛系到“只要不打架都不算犯规”。这种“不专业”反倒是接了地气、聚了民心。
真正的体育精神,不是“你死我活”的零和博弈,而是“你强,我更强”的互相成就。
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爱打球、想打球,才恰好释放出那种提振精神的气场,激起大家与美好生活的共鸣。
最后再看全民玩梗背后的“野心”。
在笔者看来,“苏超”的流量并不是等来的,而是当地“精心设计”的。
由于江苏各市经济发展较为平均、文化底蕴各有特色、市民的自我认同感较高,常常给人一种“各玩各的”的高冷感,因此被网友调侃江苏是“散装”的,各市都想当“南哥”。
“苏超”精准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氛围,以“一城一队”“一城一主场”的模式,把地域文化差异转化成为体育竞技的良性竞争,既拉动了体育消费、助力了赛事经济,也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。
这不,南京和无锡相遇,是盐水鸭和水蜜桃的较量;连云港对抗常州,是美猴王大战霸王龙;泰州迎战南通,被喊话“赢了吃早茶,输了做试卷”……
嬉笑怒骂之间,千万名网友的目光,顺着焦灼的体育赛事,延伸到一座座人杰地灵的城市,观赛体验也升级成了品味特色的深度漫游。
江苏在“对抗式团结”中,实现了文化自信的跃升,也更新了“散装”江苏的注解:不攀比,而是互相追赶;不分裂,而是各展所长;不歧视,而是相互交融;不嫉妒,而是共同成长。
外部经验+本土底蕴,“混搭”湖南孕育“江湖美学”
近年来,像“苏超”、村超、村BA、龙舟竞渡等地方性赛事,都取得了相当的“出圈”效果。
细究原因,是这些赛事精准契合了地域特征,一种自发自为的民间创造,丰富着赛事的文化意蕴,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。
当然,这些赛事爆火,肯定不是纯靠玩梗,“‘看得见的手’搭台,‘看不见的手’唱戏”,才是根本。
江苏的“散装”成就了赛事的“对抗美学”,湖南的“混搭”同样能孕育“江湖美学”。
去年9月,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体育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,强调要着力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,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,支持举办更多符合城市气质、年轻人喜欢的重大赛事,实现以赛助旅、以赛兴城。
笔者不禁思考,作为体育大省,又有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“1+13+N”的联动办会经验,湖南当如何取“苏超”之长,探索一种“体育+文旅+消费”的新范式?
佐入江湖味。
如果说湖南14个市州在经济发展上还有差异,那在文化特色上可谓各有千秋。
早在2020年,湖南就以“米粉大擂台”的形式,展现过身上的“江湖气质”——全省14个市州米粉各具特色,谁也不服谁,索性来场擂台赛,现场见分晓。虽然“米粉擂台”与体育运动无关,但味蕾诱惑勾起的心跳体验,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球场上的互搏。
“一碗小米粉撬动大产业”的“江湖较量”,充分映照出这里“混搭玩梗”“办会兴城”的想象力与行动力。
在体育赛事方面,从长沙马拉松、株洲“厂BA”、浏阳“全BA”,到常德石门的“足球小将”、怀化凉亭坳小学的“灌篮高手”,这种“不分项目”“大小通吃”的玩法,许昕来了也得称一声“全面”。
湖南文化底蕴深厚,无须复制第二个“苏超”,而要精准挖掘本土赛道,放大自身比较优势,打造让人过目难忘的“湘字号”赛事。
试想一下,热搜词条上挂着“‘网红之都’长沙与‘工业硬汉’株洲正面对决”“‘边城浪子’湘西州与‘洞庭水师’岳阳难分高下”,这不得分分钟“挑起战火”,引发“城市保卫战”?
加点烟火气。
举办体育赛事,并不是场面越隆重越好,也不是投入越多越高大上。低门槛的、接地气的、全民性的,才是可持续的。
近年来,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,各城市的赛事活动逐渐呈现“昙花一现”的趋势,热度散去就开始“查无此人”。根本原因在于,活动举办的时候热火朝天,内里的运营模式却千篇一律,“乍见之欢”最终难抵“岁月绵长”。
湖南打造爆款赛事,要摒弃的是“精英味”,要增添的是“烟火气”。
比如,赛事解说是不是可以整点方言?长沙塑普、常德话、邵阳腔轮番上阵,没有战果也有笑果。
比赛结果是不是能够“彩蛋化”?输球队请赢球队吃本地招牌,衡阳输了请嗦鱼粉,郴州输了请吃东江鱼,常德输了端上钵子菜,美食诱惑在前,对方多多少少能“手下留情”。
辅以年轻态。
“就是玩、就是释放球迷心情、就是‘浇心中块垒’。”
在笔者看来,正是因为当地给民间文化保留了发挥空间,信任民众的体育热情和娱乐精神,也相信他们会在“造梗”与“传梗”中创造更多惊喜,才让“苏超”变得如此独特。
这也为湖南提供了一个思路:“湘超”的终极奥义,不在于输赢,而在于让每一个湖南人找到归属感与自豪感。
毕竟,让专业的人认真比赛,让围观的人尽情欢笑,让每名参与者都成为赢家,这才是属于湖南的“顶流”赛事。
眼下,长沙奥体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,湖南正在全力申办2029年全运会。江湖气+烟火气+年轻态的“三重buff叠满”,我们目之所及处,“湘超”定能迎来“名场面”不断。